中国最早的礼和最重要、最普遍的礼,可以说是食礼,古人云:“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”。一千多年来,客家人在周礼的基础上,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尊老敬老的饮食礼仪文化。这在客家人尊崇的宴席礼仪上,便可见一斑。
客家人每逢举办红白喜事的宴席,无论规格和规模大小,都必须按客人的身份和辈份按席入座,不可造次。因为席位的先后是标志着客人身份和地位。因此,其间礼仪繁多,讲究严格,丝毫不能造次。
客家人办酒席,一般是在厅堂或祠堂里举办。如排单边方桌,首席为上席之左,右之次之,下席以此类推。(一般方桌安二席,圆桌安三席)如排单边圆桌,上席中间为首席,左二右三,下一席以此类推。如排双边方桌,则是左桌右边为首席,右桌左边为二席,然后左三右四,以下横排方桌以此类推。排双边园桌,右桌左边为二席,然后左三右四,以下横排方桌以此类推。排双边园桌,其左中中为首席,右中为二席,其余四席参照方桌席位排定,坐在下席的是一般客人,左右两边为陪客,负责筛酒、端菜招呼客人。
办不同的酒席,坐首席位置的安排并不相同。如聚亲首席,应该排新郎官之外公或舅公入坐,二席为送嫁舅(即新娘之兄弟)。而嫁女首席是女儿外公或舅公,二席为迎亲负责人。如果是祝寿,拜寿或打寿汤时,寿星上坐。宴会时,寿星母系外族坐首席,本族长辈高寿者坐二席。儿媳妇有孕“接鸡蛋”、小孩“满月”宴会,则要儿媳妇之生身父母或小孩之外公坐首席,自己的外公或岳父虽是位高一辈,则要屈居二席。老人归仙,死者之娘家来的人,不管是什么辈份,都比其他亲戚要大,必居首席。并且在下厅还要特别设席,不论娘家来多少客,均要一只蓝子安一桌,任其打包而回。席间,其孝子贤孙还得殷殷拜谢,热情款待,以显尊重之意。
客家人对宴会席位坐次的安排是相当慎重的,一般是由家族中有一定学识,对礼仪文化有一定经验的礼台先生与主人根据辈份和习俗,以次排定,列出名单,而后进行安席。安席一般由两人负责,一人司仪,一人司礼。鸣炮之后,司仪者站在厅堂门口,(若在祠堂宴会,司仪者可站在天井边)高呼“×××先生请到席!”司礼者则向被安人――鞠躬,然后走到安席位,分别将桌上的碗、筷、汤匙一一举起,又放下。被安席客人随着抱拳作揖以致谢。最后,司礼者将坐凳移动,用手帕轻扫灰尘,而后向席位一鞠躬,再与客人互致鞠躬礼即可。席位安齐后,司仪者高呼:“列位亲朋请入席!”
客家人对宴会的席次座位安排,虽然是相当慎重,但有时也会失误,如遗漏或安错席位,从而导致不愉快的事情发生。笔者就曾看到过有些人因屈居别人之后和漏安其位者,愤而离席而去,弄得主人对其再三致歉安慰,其尴尬之状,令人哭笑不得。说明安席是会得罪人的,丝毫不得掉以轻心。
另外,客家人对坐席也有讲究,如“兄弟不同凳,父子不对面”等等,但是,祖孙却可同坐一凳,意含尊老爱幼之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