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女人的“哭嫁”

2015年10月26日 10:55:32

自古以来,都说是“洞房花烛夜,金榜题名时”,可见都把婚姻与功名看得同等重要。客家人也不例外。过去办婚事,男方光婚宴就得三天,女方嫁女也宴会两天。然而,嫁女情境却大不一样。请看男方花轿、乐队等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,甚为壮观,回去时,还外加挑的挑、扛的扛嫁妆,那高亢的喇叭,响亮的锣鼓引来多少路人观看。然而,嫁女方却不大一样,说差点,真是“人去财空”。于是,就在旧时婚俗里,产生了迎亲仪式中的一道独特的“哭嫁”风景。

一般哭嫁,女方从前一天晚上便已开始,当男方迎亲队伍的花轿到达女方厅堂时,那喇叭声声,锣鼓阵阵,无形中便催哭了姑娘母女,这是第一次哭嫁。第二天拂晓时,姑娘由姑姐或兄嫂梳妆打扮,并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,谓之“开容”,准备出嫁,这时,是第二次哭嫁。早宴后,当姑娘穿戴上凤冠霞帔,红头巾蒙头等待上轿时,这是第三次哭嫁。哭嫁时,首先是母女对哭,也有姑姐兄嫂和邻里媳妇陪哭的。哭者和陪哭都拿着手绢,坐在床沿或对面椅子上,母女两人一仰一俯地对哭,其它伙伴则低声饮泣。等到上花轿时,哭嫁便到达高潮。这时,不但要高声痛哭,而且还要边哭边唱。真是哭声一片,令人感动。

哭嫁的内容也很多,如有诉说母女难舍难分之情的:“自从女儿长大后,莳田割禾一把手,采茶砍柴一把手,做饭洗衫一把手,里里外外一把手,如今心肝出嫁后,等于为娘断只手……”。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,有拜别姑姐兄嫂的,有痛骂媒人多事的,有不满包办婚姻的等等。但是,哭到最后,大多数还是说些吉利的祝福话语:“我的闺妮命运好,嫁转夫家步步高,子多孙多好命人,父母听了有名声!”……

纵观客家女子的“哭嫁”婚俗形成的原因,大概有二:一是离别朝夕相处养育自己二十来年的父母,的确有难舍难分之情,需要掏心掏肺地倾诉一番。二是旧时“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”,违背女方心愿的包办婚姻,让姑娘痛彻心扉,忧虑自己一生不知怎么过而痛哭。解放后,自从新婚姻法颁布后,虽然男女婚姻自主了,但结婚时仍然有哭嫁现象,然而,其内容无非是诉说母女难舍之情,并无以前那种悲如潮,“千里姻缘一线牵”,一没父母之命,二没媒妁之言,男女双方两情相悦,私定终身,不是什么新鲜事。因此,客家婚俗也简便了许多。很少有二天三天的婚宴,甚至不搞迎娶的仪式。只是在酒店订几桌或十几桌酒席。新娘穿着婚纱,新郎戴着红花,双双站在酒店门口,笑盈盈的迎宾接客,有的还邀请女方父母及其一家共同参加婚礼。这样一来,这哭嫁婚俗便慢慢地销声匿迹了。

新闻网新闻热线:0797-2557296